【青浦】饱含深情颂家乡
2014年09月19日浏览次数: 253发布方: 青浦区


饱含深情颂家乡

——记东大门社区才艺人物李克刚


故事提要:李克刚,既无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又无走火入魔筑方城的能耐,工余饭后,唯爱舞文弄墨,颇感诸多乐趣。生在水乡古镇,那深厚的文化底蕴赐予了他悟性和激情。几十年中,他包含深情为家乡“唱响”了近千篇“赞歌”,也见证了他一辈子的学习与创作。在水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个老角里人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他饱蘸激情,用大半辈子时光,以手中之笔讴歌家乡的湖光水色、发展变化;他的文章、名字曾在各大报刊上经常看到;他多次参于古镇各类史书的编写撰稿;他用18多万字结集出版了《“李”轻情重》;他曾荣获几十次作品得奖的荣誉证书;他的家庭曾获《青浦区文明家园示范户》光荣称号;他设计的“绿色蝴蝶”成为青浦第一个旅游标志……他就是土生土长在古镇朱家角规划土地管理所退休职工李克刚。


书香门第 耳濡目染爱上书


走进朱家角一条小河畔的居室里,年逾花甲的李克刚正架着眼镜在电脑前一丝不苟地写作,这是他应约每月为《新民晚报朱家角社区版》中的《古镇掌故》、《逝去的老手艺》写专稿,他说,他在天命之年才学会了电脑打字和上网,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李克刚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为古镇上的郎中,父亲在“长源钱庄”任职。孩提时,他家有几大书橱,装满了密密层层的古籍、医书,客堂的轴箱里也存放了满满的对联画轴,明清老屋充满了浓浓的书香。那些线装古书,小人自然看不懂,但那一本本印有《封神演义》《三国志》《西游记》等的老版连环画,直让小时候的他读得如痴如醉、爱不释手,爱读书的习惯就此形成。上学时,长期的文学积累,使他每每作文都能得高分,直到“朱中”高三时,还被任课语文吴老师拿来当范文讲评……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由读书爱上了藏书,星移斗转,时至今日,家中书橱又一次被塞满,俨然成了精神文化上的“富翁’。读书、藏书、用书,他对文学的热爱,写作的钟情,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学习、创作成为其生活主旋律,他一直秉承在学习中创作,在创作中学习。


情系故乡 乡风乡情笔端流


他怀惴着热爱家乡之情,曾潜心贯注地为《朱家角镇志》、《话说青浦》、《江南名镇朱家角》、《晚霞满地》、《风情朱家角》及《尔冬强和108位茶客》等史料文献撰文写稿,静静地与文字对话,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从“逾不惑”到“近花甲”,竟成了他写作的“盛产期”,不择题材大小,不论篇幅长短,乐此不疲。动机很简单,他要不遗余力地用这支笔为时代讴歌,为家乡呐喊!


他写故乡风景。早在82年,旅游还刚起步,“修复街桥河庙,重振古镇风貌”、“朱家角‘角’真多”等景点介绍,陆续在各大报刊发表,如细水长流,故乡的名声,与日俱增。他写“老街老宅老弄‘老’有味道”,写“‘弄’‘弄’白相相”,写“聆听古镇叫卖声”,充溢着感情色彩,赞美家乡的乡景乡情。


他写故乡旅游。“吮田螺,孵茶馆”、“乘罗锅,看缆石”,回味旧时水乡的情趣,挖掘故乡迷人的景致,让世人共享一份美味“佳肴”。


他写故乡趣事。“廊柱长枝”、“万雀聚会”、“群虾会”、“明清街上趣事多”,让故乡鲜活有趣的新闻,及时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写故乡好人。“孤老贴心人”、“特别诊所”、“护狮老人”,他们为家乡百姓传递着温暖和大爱,如今他们有的已经不在,但为他们写下的文字却永远活着。


他还写古镇小评。“悬镜岂能消灾”、“老人再婚何其难”、“找回邻里情”,紧扣热点,扬新除旧。社区“有话大家说”专栏前如常有人驻足观看,他的心头就会掠过丝丝甜意……


这些文章因为是原汁原味,读起来颇感亲切感人,其中还散发着浓郁的地域风情,朴实的群众语言、让人过目不忘,正是这股纯真的乡情张力和感染力,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读者。



宣传古镇 用笔记录家乡变迁


最美不过家乡景,最亲莫过故乡人。朱家角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故乡的风情,故乡的人物,故乡的变化,常在他心中鲜活跳动……几十年来,李克刚始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平民的眼光,融入社会,观察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以笔托意抒乡情,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持之以恒的创作意志,使他总是做个“有心人”,走到哪里都留心和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民间素材。


他用笔触讴歌家乡父老,为普通“小人物”画像,“市郊第一巨人和他的妻子”、“不穿白大褂的好医生”、“他心里装着村民”、“蛋王纪事”等,这些看是琐碎的凡人故事,却在他的笔下滤掉浮华,留下了本质和纯真,平凡的人便也不再平凡,普通的故事便也不再普通,一瞬间便都有了活力,也有了灵气。


在他的笔下,还有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卖粽人”、“制匾人”、“箍桶人”、“擦鞋人”、“骑游人”,刻画他们生活的轨迹,折射出家乡改革开放的新变化。他们一个个走来,走在明清老街上,或许很不起眼,但却是水乡古镇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他写的“给老街装上芯片”、“沪郊农民乐当城镇人”、“古镇有雅韵”、“朱家角出现特色藏馆群”、“中外影视聚焦朱家角”等重头文章,见证发展,记录精彩,在市级媒体发表后反响极大,昭示了古镇生机勃发的激情步伐,反映家乡发展的鲜明脉络,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启迪。


李克刚至今还记忆犹新,为如期完成上级交办的写作任务,他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保证采访报道的正确无误,曾踏破门槛,不厌其烦,不知多少次敲开了人家的大门;有时为反复修改文章、甚至为取好一个题目、曾搜肠刮肚,不知思考多少个日日夜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十多年里,李克刚怀着满腔热情,扎根本土,聚焦古镇,从不同角度,多种体裁,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孜孜矻矻发表了数十万字的文章。这些作品文笔朴实流畅,题材贴近百姓,讴歌家乡新貌,推介宣传朱家角。朱家角的名气与日俱增,蜚声国内外,应该说其中李克刚也有一份功不可没的小小贡献。


“李”轻情重 出书献给父老乡亲


李克刚是青浦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劳动报》、《海上文坛》等报刊及《上海与台湾》、《上海新闻》等网站,先后发表新闻、通讯、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近千篇作品,并屡屡获奖,曾连续六年被评为上海市对外对台宣传优秀通讯员,在古镇的文学圈中,一路领跑。


最近,经几十年的积累,李克刚将发表于各媒体上的文章,精选近200篇,分十三章节,十八万文字,四百多页,结集付印,出版了一本献给家乡父老乡亲的《“李”轻情重》。尤其不易的是,他从打印文稿、摄影、排版、序跋,乃至封面设计都由他一人担当,特别是那白底红字的封面装帧,白描的古镇小景,十分吸引眼球,足见他的匠心和才思。


收集在这部书中的作品,内容广泛,文字质朴,颇富文采,虽然篇幅不长,但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共鸣。他用沉实厚重的语言描述故乡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秀美,说实在,这是情感上一种澎湃的歌唱。



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把生命留住”、“为了一群特殊的孩子”、“古镇上的求知书店”等好几篇文章。用平实的手法,叙述了古镇上发生的事与人。因为真实,所以感人。这些文章天然去雕饰,读来朴实无华,是一篇篇饱蘸感情有血有肉的散文。


他在书中还描绘了一幅幅水乡古镇生活的民俗画:“古镇年景”、“又到粽子飘香时”、“古镇五彩图”等,无须华丽的言辞,就可撩动读者思乡怀旧的情绪,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他是本乡本土人,因而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了如指掌。“陈莲舫妙方除病”、“柳亚子与吃素堂”、“甘宁古墓今安在”等诸篇,均属文史钩沉,这些文章使湮没的历史,鲜为人知的史料,今又重见天日,读了让人得益匪浅。


不难发现,李克刚的这本《“李”轻情重》,从书名到内容,从文章题目,到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生他养他这片土地的一份深深的爱;无不印上他对家乡一草一木、一桥一舍的深情烙印。这就是在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年代里,李克刚能坚持几十年孜孜不倦,静下心来,笔耕不止的原因所在。在他的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个文字里,人们都感知到有一颗灼热的心在怦然跳动!


《“李”轻情重》一出版,便广受瞩目,深受好评。为使更多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到古镇旅游观光,李克刚至今仍没停下手中的笔,他要在晚年用文字记录家乡,描绘精彩,报答家乡的哺育之恩。


李克刚常说,他不会忘记,要感谢他的爱人,因为她是每一篇文章的见证人、是第一个读者,每当发稿之前,总会帮助“找茬求疵”,字斟句酌,几十年如一日,妻子在背后一直默默地鼓励支持他,如果说有什么“军功章”的话,那肯定有她的一半。好一个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和谐家庭油然而生,他家也因此曾被评为2004年度“青浦区文明家园示范户”的光荣称号。


“花甲退休日,品茗读书忙。访贤寻掌故,荧屏写沧桑。上网知世事,锻炼求健康。淡看人间事,晚霞胜朝阳。”这首诗是李克刚他新近所作,诗中表达和凝聚的正是这位睿智老同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醇厚的处世情操。

 

撰写人:李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