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练飞的首站,飞翔的天空
2014年09月11日浏览次数: 245发布方: 松江区


故事提要:陈志英是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宝贵的班级管理经验。同时,陈老师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是在读四年级学生,女儿是在读幼儿园中班小朋友。本文中陈老师坚持多鼓励孩子,多夸奖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向善心。因为她深信: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需要老师、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不是因为优秀才需要夸奖,而是因为夸奖才更优秀。


陈志英即是一名老师,又是一位妈妈。每天与48名学生接触,和自己的儿女相处,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育孩子,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孩子,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宝贝,都是中心轴,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很多家长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名开始,就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蓝图,并将为此不懈努力。家长的殷切希望,往往使人们陷入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比、忧、催、逼。


比,要和亲戚的孩子比,要和朋友的孩子比,要和同事的朋友比,自己比不过,就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争口气,把面子挣回来。亲戚家的孩子参加奥数班,我也得报,拓展思维;朋友家的孩子参加了舞蹈班,我也不落后;同事家的报了3个兴趣班,我要报4个。为什么这样比,父母就是怕,将来别的孩子会这会那,多才多艺,而自己的孩子平庸无能。


忧,都说痛苦是比出来的,烦恼是想出来的,比不过,就开始忧虑,每天心情不好,一提到自己的孩子就满脸愁云,忐忑不安。孩子学校里拿回来的测验卷,是父母嗓门大小的分贝测量仪,测验成绩分数越低,斥责孩子的嗓门分贝越高,成反比。


催,为了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父母劳累了一天,每天吃好晚饭,顾不得休息,坐在孩子一侧,不停地催孩子快点写作业,快点看书。而孩子越催,作业写得越慢,越催越不肯看书,真不知道,父母费这么大的劲有什么用。



逼,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中,我们的孩子离我们的期望目标渐行渐远。人们口口声声说“爸爸妈妈,这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好。”把孩子逼着,赶着往我们设想的方向走。孩子无邪的脸上笑容渐淡,与父母的交流只是“嗯”“嗯”“奥”“奥”,甚至连相视的目光也木木楞楞。


孩子一出生,首先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儿学会了第一句话,学走了第一步路,懂得了第一个“为什么”。我们是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影响着孩子。孩子是接受着我们的教育,我们功不可没,但是他们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随意的剥夺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时间、甚至思想。


在多次的家长会讨论之后,在与许多家长的沟通中,在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陈志英也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针对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陈志英对家庭教育的新观点是:比,陪,夸,容。


比,将心比心,想一想自己在孩子这么大的时候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这样想,就能理解孩子的一些小淘气,小倔强。大人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孩子也会吐露自己的心声。陈志英的儿子特别喜欢收集“能量卡”,家里一堆又一堆,每次收拾房间,她都想把它们扔进垃圾桶,可是想到自己小时候,不是也爱收集糖纸吗?这些小玩意使她和小伙伴更有话题,更加亲密,不足挂齿的糖纸曾是她童年时期一抹灿烂的光彩。那么今天的孩子更加寂寞孤独,他们更渴望有与其他孩子交流的小玩意,在一起把玩中,迅速热络起来。想到这里,陈志英也就不嫌卡片破破烂烂,脏脏旧旧了,把它们收好,放好。心太急,是家长普遍的毛病,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家长,先把家长的头衔去掉,经常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心情,做孩子的朋友。


陪,陈志英认为,孩子其实很孤独。有的孩子害怕放假,因为没人陪他玩。曽有一位学生,在校表现也不是很优秀,一次因为严重破坏课堂纪律而找家长来校沟通,在沟通中,他父亲诉说了他们夫妻两人在上海打拼的不容易,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孩子不守纪律,无法无天,是他们太放任,没尽责。说着说着,孩子的父亲脸泛红光,说孩子特别喜欢上学,说在学校还有人陪他玩。很多家长总认为自己工作很忙很累,于是就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老师,星期天也把孩子交到辅导班里,于是自己就可以放心工作,对孩子放手,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当孩子成功时往往得不到家长欣赏,失败时得不到家长鼓励,进步时得不到家长表扬,忧郁时得不到家长抚慰,悲愤时得不到宣泄,彷徨时得不到指引,孤寂时得不到关爱。有时教育孩子就是默默地陪伴,此时无声胜有声。



夸,陈志英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庆祥提出等级家长的概念:如果你能说出孩子10个优点,你是个优秀的家长,如果你能说出孩子5个优点,你是个合格的家长,如果你连孩子一个优点都说不出来,那你该是个“下岗”的家长!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愉,这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或情绪的低落,父母如果能够在此时适时地给孩子以欣赏、鼓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得到的不仅是一种安慰,更多的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及信赖。陈志英记得五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母亲的谎言》,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认为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母亲很难过,但回家后却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他了。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告诉母亲怀疑她的儿子智力有障碍。母亲流泪了,可回家后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他充满了信心。孩子上了初中,尽管家长会上老师认为她的儿子考上重点高中有危险,但母亲却告诉儿子他很有希望。母亲三次善意谎言的结果:儿子被清华大华录取了。现在很多家长参加家长会后,遇到老师批评孩子,那是怒气冲冲,只会把事情说得严重些,让孩子自责,期望孩子自律,结果往往是破罐子破摔。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充满了自信,有了前进的动力;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努力进取;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最终获得了成功。母亲可以感受到母亲在教育自己儿子时的用心良苦。她从未对自己的儿子失望过,而是给了儿子更多的信心,对儿子始终抱着希望,正是这期望,让儿子最终学有所成。这足以证明对孩子的夸奖艺术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容,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就是考取名牌大学。但是人们又一直有一个深重的误区,总以为只要读书好文凭高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获得成功。其实如果教育仅视作一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它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任何知识只有被应用的时候才有价值,而应用知识则需要另外多种能力。首先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德性”,然后包括一个人必备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创造能力、忍耐能力、应变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棒,考上名牌大学,容不得他们犯错,可是成长的道路哪有这么顺畅,总要走些弯路的。退一万步讲,你的孩子已经努力了,资质有限,不能达到你预期的目标,你不能容忍吗?有时候,家长多一些宽容,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体会到被人尊重、被人羡慕的愉悦,他就会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结果,真的就成为了他希望成为的人。给孩子多一些宽容,他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他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把孩子当孩子来养,把孩子当孩子来教育,让家长们紧绷的心弦放松些,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家长孩子都快乐了,教育才更和谐。

 

 

撰写者:陈志英          修改者:诸君